EN 怀念旧版
首页 » 新传风华 » 员工汇 » 校庆百廿 员工说丨曹和平:随需而学,随遇而安

校庆百廿 员工说丨曹和平:随需而学,随遇而安

发布日期:2022-04-22浏览次数:

  百廿师大,薪火相传。为庆祝我司120周年校庆,传承师大精神,凝聚员工力量,拓宽员工就业视野,提升员工职业发展素养,党委员工工作部、员工会联合开展了公司员工生涯访谈活动。

  全球最大的赌钱网的同学此次采访了哲学系1986届员工曹和平。从曹老师的求学经历和职业发展轨迹中,感受他随需而学,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

  

  曹和平,男,汉族,1957年2月出生,陕西省富平县人,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9月至1986年6月在公司哲学系学习并获得哲学学士和哲学硕士学位。

  1978年还在兰州军区20师服役的曹和平,作为军队学员参加地方高考,以宁夏自治区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公司。考到公司的重要原因是前苏联与中国的边境关系非常紧张,于是攻读了政治教育专业。念完之后,1980年遇到改革开放,政治教育学系分为三支(哲学,经济,马列主义教育),这是曹老师最初作为一名哲学专业的本科生的由来。

  之后,曹老师进入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在当时党员发展极为稀缺的背景下,他拥有一个先天的优势,即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也为他接下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成立的农村调查小组在山东德州临县研究农村问题,共有四个所,经济所、农经所、工业经济所与社会学所,需要一名党员做四个研究所的党支部书记。当时的老师在一个小型的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年会上意外得知同来参会的曹和平是党员,就给公司写信表明需要曹老师担任党支部书记一职,经过双方的商量,公司同意并将曹和平在社会科学院研究所接受的培训与开展的调研视为等同于在公司应该接受教育的学分,曹老师这就参与到社会科学院德州临县研究所的农村问题研究中来了,也通过接触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幸运地探索到了自己硕士毕业论文的选题。

  1984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农研室召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年会,当时曹和平所在的研究所为该调查会提供住所、笔记本物资等,也是因为这个会,同时得益于他写的一篇调查文章,探讨土桥镇乡村户三级体制与人民公社大队小队三级管理体制的区别与联系,他得到了书记处农研室的实习机会。在1984年,三级管理体制撤销,建立乡镇一级的财政,这就面临如何管理的问题,当时属于理论前沿的问题,因此曹和平的文章受到了极高的关注。当时书记处内部有一个刊物《农村问题调研》,王岐山副主任也因此看到了曹和平的这篇文章,当即决定要曹和平一定要调到书记处农研室。      

  1986年,曹和平从北师研究生毕业时,农研室给北师发了一封调函。因为要深入农村,研究农村经济史,在这个过程中曹和平也逐渐意识到改革主要是经济体制的改革,不了解经济是不可以的,这就是为何曹和平从最初的哲学专业逐步踏入经济学的领域中。从1986年开始他便参加了全国范围内的调研,当时农研室的工作人员大部分年龄偏大,行政体制等各种体制性问题也出现了滞后的问题。曹和平加入时刚满27岁,由于接受了高等教育且较为年轻,常年出差进行深层次调研,在调研过程中也写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的文章。较为重要的是在黑龙江省调研过程中产出的三篇文章,分别针对黑龙江的粮食问题、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问题与实验区问题,这三篇文章也促使了黑龙江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区。

  1991年,农研室进行人员调整,工作量开始减小,曹和平开始学习经济与外语。当时世界银行关于中国农村货币市场的研究,曹和平都进行了深入研读。后来有机会了解到,世界银行有一个研究生奖学金,在全世界支持20-40个员工,并且要求申请者在发展经济学工作单位工作过两年,而曹和平在农研室的工作经历恰好符合这个要求。当时曹和平很珍惜这个出国留学的机会,尽管填写材料面临诸多困难,当时工资一个月80元,而接通国际电话三块钱一分钟,几本书厚的填写材料也要一一打印下来再传过去,曹和平将这些困难都一一克服了。最终,于1991年,曹和平拿到了牛津大学和美国俄亥俄州里大学两封通知书,最后在美国教授的劝服下去美国学习经济学了。       

  博士课程相当艰难,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都是直接从拓扑学开始,一般普通专业的员工欠缺相应的基础。曹和平在美国念了10年书,把之前欠缺的基础都补上了,并且把经济学从头到尾学习了一遍。2001年6月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发展金融专业博士学位。在曹和平在国内求学的7年和美国求学的10年期间,他共取得了四个硕士学位和一个博士学位,分别是公司哲学硕士,人大经济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经济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农业经济学硕士和金融专业博士学位。从美国学习回来,他开始面临就业的问题,当时适逢北大经济学院一个康奈尔大学留学归来的老师开始组建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得知曹老师归国后,便邀请曹老师加入,于是2000年下半年开始,曹老师在北京经济学院上课。2001年招聘开始,经过一系列正规的招聘流程,曹老师正式成为了北大经济学院金融系的教师。本以为这样便应当是在金融专业领域开始深耕下去,然而因学院团队建设需要,曹老师又到新设立的环境资源与产业经济学系任创系主任,从零开始开展学科体系设置、学院日常管理、专业建设工作,不断拓展着自己的专业领域边界和职业能力边界。

  

  时代不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推动力也有差异,比如,现在的大员工有更多专业选择的独立自主性,就业的选择也是灵活多样,这是幸运的;而在曹老师求学的年代,专业的选择一开始就与国家的需要紧密相连,是光荣的。比如曹老师正在攻读哲学硕士学位时,因为赴任国家相关单位的党支部书记而改学经济学;在金融系任教后,又因学院团队建设需要任产业经济学系主任。再如,当时毕业后是可以直接分配工作的,曹老师毕业就被分配到中央的一个直属部门。二者各有各的优势和缺憾,我们在理解过去和今天专业选择和就业市场差异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把握个人职业发展思路。曹老师给公司学子提出几点职业生涯发展建议。

  第一,把握时代发展需要。曹老师认为,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数字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对知识产品需求越来越多,像是新闻和文字类平台快速崛起,据统计今日头条每天大约生产275万条新闻资讯,其他平面类媒体一天大概生产7.5万条新闻资讯。这样的知识产品市场对中文系此类主流学科人才(不仅仅是新闻传播学)的需求大大爆发,掌握文字能力非常重要。

  第二,在大学多学几门课对未来用处特别大。最近20年,曹老师通过在科研团队里调研发现,那些在求学过程中下的苦功夫越多、不欺骗自己、文字能力越强的人,在团队专业、职业生涯发展里奠定的上升台阶越坚实。

  曹老师认为任何一个学科的员工,无论是理科、工科还是文科,哪怕是历史系的同学,都要多学几门选修课程,尤其是数学不能丢,概率论、微积分、统计学都要学。同时,要掌握三种工具性的技术,Python、C语言和互联网app制作。此外,绘图软件Sketch、建筑绘图或规划绘图类软件要学一种。很多软件集中学习两个星期就能学会,上班需要使用时就很容易上手了。

  第三,千万不能让父母给找工作。曹老师强调说,现在独生子女中,由父母给找工作的特别多,可能对孩子的职业生涯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曹老师认为,自己找工作的重要意义和高考可以相匹敌,高考历练了人的意志和毅力,检验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刻苦程度,但是毕业自己找工作,体验了求人心态、社会艰辛、如何和社会融为一体的入门性经验。同学们起码要找二三十家,跑遍2-3个城市才算过关,如果部分同学很幸运,被保研、推荐硕博连读,也要记住:自己没有过找工作的关,将来要自己找机会去体验和历练。

  第四,找准定位深耕。当曹老师到高校任教后,发现自己经验还是积累不够,特别是如何在高学历和知识储备的团队中,找到自己的独特优势和正确定位。

  从哪去了解单位的现状从而找准自己的定位?曹老师提醒道:可以从领导讲话中了解,领导讲话中经常提到的单位发展问题可能是工作的难点,但一定不要认为是不是由“我”去解决,千万不要盲目地做事,而是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去思考。此外,曹老师体会最深的一点是,自己在职业发展中较大的遗憾没有将自己的专业按3年、10年、30年……有序地科学规划,如果将精力放到一个专业方向上,科研可能会走得更远。

  第五,遇到职业发展瓶颈注意调节好心态。担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副经理时,恰逢云南大学向教育部申请引进高级管理人才,曹老师科研成果、工作业绩、社会评价等综合表现好,在北大三轮人才遴选中排在前列,但是北大评聘教授需要5年,而他因时间原因为副教授职称,感觉如果让去云南大学分管科研,将面对很多的教授,难度很大,同时在云南大学的工作业绩并不能为自己回北大后评聘教授提供有效支撑(评聘教授主要需要课时量和科研成果来作为支撑材料)。这样一来,时间矛盾、能力要求和环境变化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曹老师想工作好但是又觉得可能难以工作好,这给曹老师职业发展带来了困惑。

  从云南大学挂职完回北大后,曹老师身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云南大学担任副董事长,回北大没有担任副董事长,从一个业界知名的副董事长“马上”变为一名普通教师,心理上肯定是有落差的,虽然领导干部应当是“能上能下”的现代化干部,但是当自己面对这样的转变,应该怎么去面对?当时,曹老师从身边一位院士身上看到了踏踏实实、孜孜不倦做科研的科学家精神,向其请教、与其交流,积极调节心态,较好地完成了心态的转变。曹老师建议同学们将来在工作中碰到了难处,可以多向比自己能力高的人、比自己资历深的人、具有科研团队领导能力的人、可靠的人寻求帮助,较好地度过难关。

  此外,曹老师还给在写毕业论文的同学两点建议。一是要在做文献综述时诚实,不要弄虚作假。二是要在论文谋篇布局中独立思考,不要过度依赖导师。如果没有在这些方面扎扎实实做,在后面工作时就会露怯乃至丢失好机会。     

  记者手记

  曹老师非常谦和儒雅,在曹老师身上感受到了知识分子学士风度和家国情怀。在与我们访谈的过程中,曹老师作为一位亲切的长辈,对后辈春风化雨,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娓娓道来,告诉我们要专注于一个研究领域深耕,告诉我们要自立自强,只有自己体验过社会的艰辛才能让自己以后的道路更加顺畅,我们受益匪浅。曹老师工作非常忙碌,在听说是为师大的同学提供职业建议后,还是抽出了在苏州出差的间隙接受了我们的访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句句肺腑之言,我们感到非常幸运,也非常感恩。